山西大同市历史上素有龙壁之城的美称,保存至今的大型龙壁还有13座之多。

其中包括一龙壁八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传说还有一座七龙琉璃壁,但早已无存。还有一些小型的龙壁散落在县乡街肆,多已毁废。这些黄、绿、蓝、紫、黑、白、赭、褐等五光十色的琉璃龙壁,造型风格既出同源,又不雷同,制作工艺高超、气宇非凡,为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锦上添花,使其更加绚丽多彩,今天为大家讲述其中最为著名的九龙壁。

大同九龙壁简介(九龙壁的历史资料介绍)-梦路生活号

现存的大同龙壁皆建于王府、寺院和文庙门前。建于王府门前,盖取其地位尊崇之意。《辞海》云:龙者,君也。“易乾”曰:“飞龙在天”,世谓帝王御极曰飞龙;建于寺庙门前,盖取其护法神之意。佛经上说,天龙八部是佛教八大护法神,天龙八部众以天众和龙众最为重要,故统称天龙八部;建于文庙门前,盖取士子腾举之意,世有鱼跃龙门则变成龙之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大同九龙壁简介(九龙壁的历史资料介绍)-梦路生活号

大同龙壁中最为壮观和著名的是九龙壁。九龙壁位于大同古城内和阳街(大东街)南侧,是明初代王朱桂所建府邸(代王府)门前的照壁。朱桂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三子,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被封为代王,次年就藩大同。代王府是由辽金国子监改建的。在崇祯末年(1644),王府“毁于兵火”,被付之一炬时,因龙壁与王府隔街而独立存在,故没有被殃及,免于劫难,幸运地遗存了下来。

九龙壁坐南朝北,为单面五彩琉璃照壁。龙壁长45.50米,高8米,厚2.09米。在我国现存的三座九龙壁中,是建筑年代最早、建筑面积最大、最富艺术魅力的一座。另外两座在北京,一座在北海公园,建于乾隆前期,一座在故宫皇极门前,建于乾隆后期,其建筑规模更小于前者。大同九龙壁较北海九龙壁要高大三倍,时间要早350年。

九龙壁的建筑结构,全部使用孔雀蓝、绿、正黄、浅黄、紫、黑、白、赭、褐等色琉璃构件拼砌而成。全壁共有426块琉璃构件,每块构件中空,由木橡从中间穿过,形成一整体。这使每块构件既不会砌歪,也不会倒塌。

整个龙壁由壁座、壁身、壁顶三部分组成。壁座为须弥(叠涩)座,壁座的束腰镶有两层琉璃兽,由75块琉璃件构成。第一层是麒麟、狮、虎、鹿、飞马、狡貌等雕像;第二层是小型行龙。这些琉璃兽形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壁身由正黄、浅黄、褐、紫、赭等色的九条飞龙组成,其衬底的下部是草绿色的海水激流,波涛汹涌;上部是湛蓝的天和黄色的流云。九条龙之间采用流云、波涛、山崖相隔或相连,五彩斑斓、蔚为壮观。壁面全部采用高浮雕制作,使每条龙、浪花、流云、山崖等都一一突兀于龙壁之上,极富立体感。

这九条龙或巨口大开戏珠,或伸爪抱珠,或盘曲回绕,或翻云倒海,或神情凶猛,或持重文雅。它们体态雄健、色彩绚丽、活灵活现、神态感人。

龙壁的东端是旭日东升,西端是明月当空的图案,并衬有江涛、山崖、海水、浪花,以及流云等纹饰。

壁顶有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棋62组,承托琉璃瓦壁顶。瓦顶上是单檐五脊,正脊两侧是浮雕多层花瓣的花朵以及游龙等。脊上饯兽、蝙吻、脊兽、龙兽俱全,雕刻手法细腻传神。

壁前建有一条长34.90米,宽4.38米,深0.80米的倒影池,由石栏围绕。中部有一石桥跨越。池的东西两端各置一龙头,供池中注水或汲水用。满池的碧水,当微风吹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此时此刻,再看倒映于水中的九条巨条,真像是昂首奋爪畅游水中,或翻腾于碧海蓝天之间,更显得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代王府建造照壁时,为什么要选择有九条龙的照壁?

这当然首先是帝王们对龙崇拜的产物。代王认为自己是正宗的龙子龙孙,只有以龙作为象征,方能显示自己的尊贵,只不过用的是四爪龙,而没有用象征皇帝的五爪龙罢了。代王朱桂的幕僚们依据一套“易学”的原理,作为建造九龙照壁时的指导思想。这在光绪丁西科拔贡举人陕西知县口口口的《九龙壁池重修碑》中也曾以“考之经史:象君德曰飞龙,修臣节日从(潜)龙,殆以龙为贵而尊也”的角度,涉及了易学乾卦的内容。这乾卦表现出:天道刚健,运行周而复始,永不止息。君子应效法天道,自强不息,立足于奋发进取。即《易经》讲得“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九龙壁历经600年能被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维修,甚至是民间人士自觉地筹集资金进行精心维护,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民间传颂着该龙壁的龙是神龙,是能够显灵的真龙。大同地区干旱,常闹早灾,人们就向龙壁的龙祈祷祭祀,并进行洗龙。传说非常灵验,不出三天就能下雨。此事,古北平人孙捷三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秋撰写的《九龙壁记》碑文记述得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