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371年 – 1433年),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 ,云南昆阳州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明代太监郑和是哪里人(关于郑和的历史资料)-梦路生活号

郑和下西洋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善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泽科德一带),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明代太监郑和是哪里人(关于郑和的历史资料)-梦路生活号

南京江宁牛首山南麓郑和墓牌坊

郑和墓位于南京市江宁区谷里街道周昉村牛首山南麓,墓形为回字形,南北走向。

因郑和之父名马哈麻,人称马哈只,当地人以为郑和原姓马,故称为“马回回墓”。墓冢所在之山,亦称为“回回山”。墓圹呈长方形,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墓顶高约8米,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墓盖下部雕饰祥云草叶莲花座,顶部有青石所制塔式墓盖,刻阿拉伯文“泰斯米叶”。

明代太监郑和是哪里人(关于郑和的历史资料)-梦路生活号

郑和墓

郑和墓踞于小山坡上,墓丘隆起不甚明显,当地群众称它为“马回回墓”。坟墓两翼有石砌坟圹,半径约200米,东西间距约百米,从坟圹的广袤上即可窥见郑墓的规制。原来距郑墓约50米处有一巨型碑座,这可以说是郑墓仅存的地面遗物,于1982年夏被人砸毁。

郑家村

墓园附近周围原分布有郑家的守坟田,西南边有一村落,名郑家村,这里的人大都姓郑,据说他们的先辈原不姓郑,都是郑家的守坟户(俗称“坟亲家”),后来都改姓郑了。

郑家后裔

后裔中分为两个姓,南京的姓郑,而云南的则姓马。郑和本姓马,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于明成祖朱棣,且在河北大兴县郑村坝一役中,救过燕王朱棣,遂赐姓郑。郑家后裔在云南晋宁还有一支,也有三、四百人,那是郑和之兄马文铭的后裔。

郑和在南京拥有府邸,所在街道一说亦因郑和原姓马而得名“马府街”,后府邸可能毁于太平天国运动。

明代太监郑和是哪里人(关于郑和的历史资料)-梦路生活号

郑和公园

1983年,南京市文管会等部门对郑和府邸遗址进行了调查,认为南京郑和府邸应以马府街一带为中心,包括原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等在内。同年及2005年,该地也曾出土部分文物。原址建有南京郑和公园,园内设有郑和纪念馆、郑和研究会。

明代太监郑和是哪里人(关于郑和的历史资料)-梦路生活号

郑和公园雕像

明代太监郑和是哪里人(关于郑和的历史资料)-梦路生活号

郑和公园一角

明代太监郑和是哪里人(关于郑和的历史资料)-梦路生活号

郑和纪念馆

中国航海日7月11日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日,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系取郑和首次下西洋之日期1405年7月11日。

郑和后裔认为是衣冠冢

七下西洋的郑和最终埋骨于何处,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和研究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郑和葬在了海外,并非现在宣称的南京牛首山。而“海外说”具体分来还有两种看法。

说法一:

郑和卒于印度古里,葬在了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三宝土龙。这是因为郑和逝世后,船队在运送郑和遗体回国途中,担心天气炎热,遗体不能长期保存,就葬在了路过的爪哇岛的三宝土龙。现在当地还有三宝洞,供郑和像,洞旁有三宝墩,相传为郑和墓。《南洋旅行记》一书记载:“爪哇三宝洞不是郑和归天处,洞旁确有一墓,乃明王景弘之墓。”王景弘也称“王三保”,当时郑和、王景弘同游南洋,王景弘是郑和的副手,卒于此,说是郑和墓纯属误传。

明代太监郑和是哪里人(关于郑和的历史资料)-梦路生活号

印尼爪哇岛-三宝庙

明代太监郑和是哪里人(关于郑和的历史资料)-梦路生活号

印尼爪哇岛-三宝洞

说法二:

“海葬说”。对此,南京的郑和后裔曾经谈及,回民的风俗,人死后三日要速葬,以白布裹身,深埋不附棺。如死海上,遗体不可能运回安葬,因此极有可能在海上水葬。当时有个叫“黑大人”的随从,携回郑和的发辫和靴子,赐葬牛首山,所以牛首山郑和墓只是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