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给大家上个图

南通是苏北还是苏南,苏北和苏南怎么划分-梦路生活号

要了解苏北,必须先了解苏南;要了解苏南,则要先了解江南。

以今天的江苏行政区划而言,只有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可以被看做是“江南”。“江南”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即地处长江以南和当地人说吴语。语言反映族群,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我们通常说的“江南”——江南水乡、江南姑娘——背后的文化气质和吴语区是分不开的。南京、镇江虽然在长江以南,但因为说一口diao得一B的官话(少数地区为吴语),所以并不能算做江南——你能想象一个身穿布衣、梳着长辫、捧着奶茶的姑娘,含情脉脉地看着你,说:“你割diao人,最近啊想偶啊?你刊刊偶,偶今天阿施美得一bi啊?”

(⊙o⊙)……我想一个人静静……

但由于历史上人群的迁移,导致部分江南人民——以常州人为主——往长江以北进行迁徙,主要聚居在今南通市的东部,也就是海门市和启东市。

这一迁徙使“江南”概念陷入了一个略微尴尬的境地。上文提到,位于长江以南但说江淮官话的南京、镇江不能被看作是江南,因为它们体现的不是“吴文化”——这是“江南”的核心。但由于人口的迁徙,使得位于江北的南通市的东部成为了吴语区——毫无疑问,他们也带来了吴文化。他们虽然在长江以北,但方言和习俗仍旧是江南故地的习惯,这就为南通内部长期存在的启东、海门与市区的相互鄙视埋下了伏笔。

南通处于吴语区与江淮官话的过渡区域,而南通又足够大,所以自东南向西北可以大致分为启海话(吴语)、通东话(吴语)、通州话(过渡1)、南通话(过渡2)、如东话(江淮官话)、如海话(江淮官话)。说吴语的和江淮官话的相互之间根本不可能有认同,反而对上海、苏州这样的吴语区温情无限,而传统上,“刚波宁(吴语:江北人)”也不包含位于江北的说吴语的人群。

举栗子:

我在外省上学,一次南通中学校友聚会的时候,听一个海门的同学说,他们那儿吓唬哭闹的小孩子,会说“你再哭,就让刚波宁来把你抓走”。(⊙o⊙)…天了噜……所以可见这部分说吴语的人群,即使身处江北,但自身还是以江南人自居的,而且江南人一般也不把他们当做江北人。

所以,这里要下一个阶段性结论:只有苏州、无锡、常州是标准意义上的“江南”,而“江南”、“江南人”的认同范围稍大,包含南通的东南部及镇江的一部分地区(论证略)。

我们再看苏南。苏南顾名思义,是江苏南部的意思。作为行政概念的“苏南”最早出现于1949年,我共在华东大区下设苏南行署区(驻无锡)。1952年,苏南行署区、苏北行署区和南京合并,共同构成了江苏省——也就是说,苏南最早作为行政区划概念提出的时候,是不包括南京的。这一划分历史上由来已久,北宋时期今南京地区属江南东路,今苏锡常镇四市属两浙路;明代整个江苏地区都被包括在南直隶中,其中南京是首都,苏锡常镇归应天巡抚管辖;清代江苏建省后,曾有数次以长江为界南北分治,江南(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属于驻苏州的江苏布政使管辖,江北和南京属于驻南京的江宁布政使管辖,江苏巡抚驻地为苏州,两江总督驻地是南京,漕运总督和南河总督驻地为淮安。清顺治年间将继承明代南直隶的江南省一分为二为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做法,为今日我大内斗省群众津津乐道的皖都南京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南京以东称“江南右布政使司”,驻地在今苏州;以西称“江南左布政使司”,驻地在今南京,实际管辖的主要是今安徽省。

所以,“苏南”传统上指代的是江苏的苏锡常镇四市,并不包括省会南京,而且日常习惯中我们也不把南京看作是苏南。当然,在今天的很多政府报告中,南京会与苏锡常镇并称“苏南”——实际上这是偷懒的做法,不光存在自我认同的差距,南京的经济模式和苏锡常镇也有明显的区别(南京第三产业占比突出,苏锡常镇则以第二产业为主),合称苏南只是一种基于地理的简单区分。

在讨论南通是否是“苏北”前,有必要先讨论一下“苏中”这一概念。

“苏中”的概念并非仅仅是有朋友说的,是南通经济好起来以后死要面子自创的。我们来看看苏中三市南通、扬州、泰州的第一二三产业结构,大家就会明白确实有必要提出一个“苏中”的概念,来将通扬泰三市和以徐州为代表的苏北五市区分开来了。

南通:6.8:52.1:41.1(2013)

扬州:6.9:52.1:41.0(2013)

泰州:7.10:53.10:39.80(2011,没找到同一年的)

不看总量光看比例,大家会发现这三个市的三产结构十分地接近,尤其南通和扬州,简直就是复制出来的。【从2014年开始,南通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开始超越第二产业,这是后话了】

而苏北五市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

徐州:9.7:47.8:42.5(2013)

宿迁:13.8:47.8:38.4(2013)

淮安:12.9:46.3:40.8(2013)

连云港:10.1:48.5:41.4(2014)

盐城:15:47.2:37.8(2012,为什么都找不到13年的!是因为我懒么!)

上下一对比就会看出,苏中三市第二产业的占比统统超过50%,虽然其发展的水平比不上苏锡常镇四市,但是明显高出苏北五市五个百分点左右;苏北五市农业的比重则明显高于苏中三市,基本都超过了10%,而苏中三市则在7%上下。

产业结构反映的就是地区生产模式的差别,苏中三市和苏北五市在经济上已经形成了明显的、普遍的区别。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在行政上,也会产生相应的区别,这就是“苏中”产生的由来。21世纪初,江苏省委、省政府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省情实际,重新界定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经济区域的范围,提出了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的目标,就是在行政层面对经济发展状况的“定性”。虽然徐州在经济总量和人均上仍排在全省的前列,但不能否认,它还是比较标准的“苏北城市”(不含任何贬义),属于需要“振兴”的那一类。

所以说,今天我们苏南、苏中、苏北的提法是非常合理的,并非是为了面子生造出来的。

上面提到了,南通自14年开始,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了江苏省第二个也是唯二的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的城市——另一个是省会南京。作为南通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2000年前后南通最喜欢提的是“引领苏中崛起”,而在2008年之后,最喜欢喊的是“打造北上海”。口号变化的背后反映的是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的转变,这仍旧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作为对比,上海在2012年,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就增长到62.6%,而同一时期苏州、无锡第二产业占比虽有所下降,但仍超过50%——这完全就是两种模式嘛!因此,南通喊“打造北上海”虽然噱头十足,但并不是痴人说梦——至少它的产业结构是江苏城市里最“像”上海的。什么,你问我南京?抱歉,每一个江苏人都知道,南京是安徽省省会,这是大内斗省少有的共识之一,谢谢。

如果你坚持看到这里,我想你肯定已经猜出我的答案了:现阶段,南通不是苏北,而是苏中,并且具有强烈的摆脱苏中的倾向。

当然了,大内斗省的事儿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欢迎各地小伙伴来撕。

一直以来我省都有黑南京为白完省会的传统,但黑其为苏北、江北的说法也很流行,但我多方考证,亦不知这一说法起于何时,希望大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