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名相”诸葛亮在我们的认识中,是神仙般地存在,他不但能呼风唤雨,能掐会算,而且用兵如神,治国有方,为了刘氏江山,重情重义,鞠躬尽瘁,是一位集智慧与道义于一身的“完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为后人所景仰的世之楷模,鲁迅先生为什么有“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的评价呢?

接下来,让我们褪去他神话般的光环,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可怕(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梦路生活号

诸葛亮真的是“诸葛村夫”吗?

在小说,戏剧,评书等民间演义中,诸葛亮不止一次被人骂为“诸葛村夫”。说他出身低微,是从身份给他人格上的诋毁。

但事实上,诸葛亮并不是山野村夫,人家出身官宦世家,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

他是汉代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他的父亲诸葛珪做过泰山郡丞,叔叔诸葛玄是东汉末年的豫章太守。

在诸葛亮很少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和弟弟诸葛均就由叔叔诸葛玄抚养长大。

由于具有先天优良的遗传基因,再加上叔叔的悉心教导,所谓环境造就人,诸葛亮不但长得一表人材,而且才情过人。自然,身边所接触的朋友圈也尽是些才子显贵。

荆州牧刘表就和诸葛亮素来关系不错,诸葛亮在他那呆了很长时间。后来,因为叔叔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回到了南阳,并一直住了下来,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

诸葛亮自小就志向不凡,加上自身才气,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名相管仲乐毅,世俗文官武将根本不入他的法眼,在荆州一带名气很大。

“三顾茅庐”的真相

刘备在发家之前,一居困顿于新野,手底缺兵少将,特别是那种能为他谋划方略的贤士,更是少之又少。

诸葛亮人在南阳,可名气早已名满天下。徐庶就不失时机地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先后三次拜访诸葛亮。前两次连人影都没见到,到了第三次,才得以识得真身。

当然,诸葛亮也不负所望,风轻云淡中,《隆中对》闪亮登场,立足荆州,西进蜀地,继而“三分天下”。

一番慷慨激昂指点江山之后,刘备彻底心悦忱服,把诸葛亮请出山。

在小说中,“三顾茅庐”被渲染的多姿多彩,而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却只有短短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首先,我们不否认刘备的求贤若渴。我们相信刘备也一定是多次去请了诸葛亮,但古人所说的“三”,并不是特指数量三,也有可能是大于三,有许多次。

其次,陈寿如此轻描淡写地描述,也可以理解为这其中根本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并不像小说中所描述的那么曲折。

第三,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文人崇尚隐居和清谈,半推半就的似隐实出是当时圈中的一种气尚。这里倒不是说诸葛亮故意矜持,自抬身价,只是当时社会风气如此,“三顾茅庐”只不过是客观条件下的一种平常访求罢了。

第四,至于让后人啧啧称奇的《隆中对》,其实早在诸葛亮之前,鲁肃和周瑜就有了相似的战略。只是当时的天下已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最后也只有西蜀这里有文章可做做,所以,我们不能说诸葛亮有抄袭之嫌,算他们“英雄所见略同”是毫不为过。

“三顾茅庐”之所以如此传奇,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不过是迎合了当时文人渴望知遇明主,继而以高姿态出仕的复态心态。因此,“三顾茅庐”也是千古文人一直以来想实现的一个梦想。

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可怕(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梦路生活号

三顾茅庐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们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自从诸葛亮出山之后,三国的历史舞台就几乎成了他的个人表演。像“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等。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情况却远不是这样,可以这么说,其中与事实相差甚远。如果诸葛亮真有这般神奇,那么蜀国也不会第一个倒台。

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我就只讲“联吴抗曹”。

当时的背景是:荆州刘表病死后,其子刘琮投降了曹操,迫于形势,刘备只得南撤。鉴于曹军大兵压境,蜀汉政权岌岌可危,随时有覆没的危险。

事关存亡危机,诸葛亮主动请缨,亲自上东吴游说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

到达东吴后,诸葛亮从战略战术上出发,结合唇亡齿寒的实情,终于坚定了孙权的信念,促成了“联吴抗曹”的战略目标。

从这点上讲,诸葛亮确实功不可没。

但是,其中像“舌战群儒”、“借东风”等传奇故事,则是子虚乌有,后人给杜撰的。

至于像“草船借箭”,历史上确实有草船借箭的故事,但是这件事与诸葛亮无关,而是孙权利用草船从曹操处骗得箭枝的故事。

在建安十八年时,孙权和曹操在濡须交战,曹操让士兵往孙权所在的船射箭,希望让船因为受重不均而翻船,但是孙权调转了船的方向,让船两面受箭,最后船只得以平衡。

还有“火烧赤壁”,真正策划者和主角是黄盖。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

历史上的“赤壁之战”,真正的主角是周瑜,这场战役全部是在他的统筹指挥下进行的。

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可怕(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梦路生活号

火烧赤壁

诸葛亮的职位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出山后,刘备马上就授他军师之职,主管军政大权。

可实际上,当时的诸葛亮只是刘备帐下一个小小的“谋士”,根本没有机会参与军务。

只是后来因游说东吴联合抗曹有功,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军师中郎将”。但这也只是个虚名,离真正的“军师”相差甚远。

即使是得到荆州之后,刘备按照诸葛亮的方略进军西蜀,也未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是带上了新来的军师庞统。

而诸葛亮则被留在了后方,“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说白了就是个协调物资运输的粮草官。

直到刘备夺取了西蜀后,诸葛亮才被封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前者仍是个虚职,后者才有实权。

尽管如此,诸葛亮的主要职责仍是负责粮草供应这块。在他负责镇守成都的时期,他的工作还是脱不开粮食供应和兵力补给这块。

就算是刘备与曹操在汉中大决战,刘备身边的军师是法正,诸葛亮仍被留在了后方。

那么,刘备为什么屡次放着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诸葛亮不用,而带上名气大如他的庞统、法正等人呢?

作为一代雄主,刘备的识人之术是公认的,这从他交待关羽要“礼上”、张飞要“贤下”等就可以看出来。至于为什么他慎用诸葛亮,我想,其中一个重要考量就是诸葛亮为人过于慎重,擅长内政却不善于前方机变有关。

这点在后来魏延提出要奇袭子午谷,被诸葛亮否决就可以看出来。

那么,诸葛亮真的不擅于统兵打仗吗?

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可怕(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梦路生活号

刘备早期创业图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

真正能检验出诸葛亮军事才能的,是在刘备死后,其中,“六出祁山”是最好的例子。

首先要更正的是,在小说演义诸葛亮率兵伐魏中,他的数次北伐被统称为“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路过祁山出兵的次数只有两次。

首次是228年,诸葛亮命令赵云、邓芝从斜谷道出兵吸引魏军,自己则率大军向祁山方向进攻。

这一战,诸葛亮收复了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但在街亭,由于马谡抗旨,结果被张颌打得大败。

大好的局面因马谡尽毁,诸葛亮无奈退兵,第一次出祁山北伐结束。

事后,虽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但他作为军事主管,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年冬天,诸葛亮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围困陈仓,斩杀了魏将王双,攻下了武都、阴平二郡。

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北伐,二出祁山。这次遭遇司马懿,虽然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但最后还是因粮草不济,无奈退兵。这次出兵最大的收获就是诸葛亮设计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颌,报了失街亭一仇。

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北伐,再遭老对手司马懿。双方对峙一百多天,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由于诸葛亮数次北伐大都无功而返,因此惹来很多争议。其中争议最多的就是:穷兵黩武,国库消耗严重,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综观来看,诸葛亮用兵虽未达到战略目的,但也没有给蜀国造成重大损失。蜀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锅不能让他一个人背。

从诸葛亮与魏国的几次交手来看,他总能用些巧计夺取对方的城池,或斩杀对方大将。有几次关键时刻的功败垂成,天时地利人和成为决定因素,但总归还是与诸葛亮有关。

所以,我们在不否认诸葛亮在军事上有奇才的同时,也不应该过于神化了他。

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可怕(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梦路生活号

北伐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为了实现先主遗愿,不顾年老体弱,数度亲征,不负托孤重任,践行千古道义。

刘备临终前曾对他说:“我的儿子如果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值得,你可以取而代之”。

但是,在诸葛亮明明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时,他仍然忠心耿耿,从无二心。

以一己之力支撑着蜀汉政权。

而且,在他执政的十几年中,朝中权臣从未发生过政变、兵变之乱,大家都同舟共济,竭力辅助。

一大批蜀汉中后期的栋梁之材也得到诸葛亮的大力提拔,像蒋琬,费袆,董允,姜维等,他们为蜀汉政权的维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有能者可破格重用,有过者哪怕是近臣,也挥泪斩之。因此蜀汉朝廷政治清明,文武百官个个自励自勉。

诸葛亮的治国理政能力非常出色。

荆州时期,他负责征收赋税和调运粮草,一切井然有序;

入蜀后,他鼓励耕织,兴修水利。原本落后的西蜀在他的治理下,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治理少数民族事务上,诸葛亮采取了一系列安抚政策。使原本骚扰不断的西南地区百姓安居乐业,为民族交融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直到今天,在西南地区,还保留着数量众多的武祠庙,并有专门的日期纪念和缅怀他。

诸葛亮真实的身份可怕(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梦路生活号

垂憾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