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以洞庭湖以南得名,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又名南楚。

春秋战国时期,楚人逐步成为湖南的主体民族。它应包括自夏商以来一直居住在洞庭湖地区的土著“荆蛮”中的一部分,和作为征服者自江北楚国腹地南下湖湘的楚人,而以后者为主。南下湖湘的楚人,既包括楚国的王族和贵族,被派遣的地方行政官员,广大南征士兵及其家属,又包括许多移民和商人,此外还包括许多被楚灭国、同化后强制南迁的江北小邦和方国居民,如罗子国、糜子国的遗民。

湖南在战国时期属于哪个国家(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简介)-梦路生活号

春秋时代,楚人主要分布在湘中、湘西北、湘东北,战国以后,逐渐到达湘南、湘西南。特别是吴起变法以后,湖南完全归人楚国的版图,楚人更分布到全省各地。但是,各地分布不平衡。共中,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地区最为集中,其次是长沙、益阳、常德、临澧至江陵这条交通线上,总的说来,到战国时期,湘中、湘东北、湘西北地区,楚人是当地居民的主体,但在湘南和湘西南地区,作为统治者和征服者的她人则仍只是当地居民中的少数。1949年以米,在湖南发掘出土了4000多必她盛。其中,长沙地区就有2000多座,由一半以上。

湖南发现的楚盛中,有时君一级的墓如1980年发掘的临澄九里一号;属大夫级的有湘乡牛形山一号、二号,长沙浏城桥一号,1981年发掘的临禮九里三号、四号、11号, 1979年发掘的临漕九里一号,长沙子弹库17号,五里牌406号,长沙仰天湖 28 号等。至于士一级的楚慕则比比皆是。这充分说明了楚人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湖南地区的统治、压迫阶层的主体的史实。

楚人有自己独特的墓葬习俗。湖南楚墓也多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但长宽比例要比越人慕小。早期的楚人以使用一种“楚式鬲”为特征。这种鬲,“器体的腹底连在一起,空足由似螺栓和似螺母的两部分构成。两部分从器体内外两面牢牢粘着在腹,足间档部实际就是器体的腹底,往往不明显,空足很浅,甚至若有若无。”楚人大夫一级以上的贵族、官更,多以成套的青铜礼器和仿铜陶礼器随葬,而且数量很多。一般楚人和平民,也喜欢以成套的仿铜陶礼器随葬,不过数量要少些,品种也少得多。早期,一般以陶鬲、钵、豆、罐为主要组合,是春秋时代楚人的随葬习俗。春秋战国之交则以随葬疊形器、绳纹圜底罐、钵、豆为主要组合。战国早、中期以鼎、敦、壶为主要组合,或伴出熊壶、盘、匝、钫。战国中晚期则以陶鼎、盒、壶为主要随葬陶礼器组合形式。

楚民族还有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湖南楚人最突出的一种生活习俗是善修饰、美姿容。这方面的文字记载从《楚辞》中可窥其大概。如屈原在《九章·涉江》中自称:“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又如《九歌·云中君》记载楚人“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大司命》又有所谓“灵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之句。《九辨》中有“今修饰而窥镜兮”。反映在考古文化上,就是湖南地区的楚人以喜用铜镜和喜佩琉璃(也就是楚辞中的“陆离”)为其文物特征。湖南各地战国楚墓中出土有大量琉璃珠,其中以楚人集中的长沙地区最多,共200多件。楚国时期的湖南是战国时列国中出土铜镜最多的地区。其中仅长沙地区出土的楚国铜镜就超过 470面。可以说楚人是当时中国大地上最好修饰、美姿容的民族。

楚民族既是春秋饿国时期湖南地区的统治者,又是湖南地区的开拓者,他们的南下,为湖南地区带来的新的文明,大大地促进了湖南的开发。#湖南历史# #湖南# #分享今天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