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在书中,吴承恩用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刻画了仙佛妖魔的生动形象,加之《西游记》诙谐幽默,又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讽刺和批判,因此《西游记》是四大名著里唯一一部神魔小说。

《西游记》看似通俗易懂,实则留下了诸多谜团。好比孙悟空的启蒙老师乃方寸山的菩提祖师,“他的真身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一直让读者们争论不休。

菩提老祖是谁(西游记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梦路生活号

其实,想要搞清楚菩提祖师到底是谁很简单,你看看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的名字,为何连如来也不敢改?

一、取名

孙悟空乃天地所生的灵明石猴,他一出生就颇有灵性,能一下子找到水帘洞遮天蔽日。在孙悟空300多岁的时候,他又无师自通,自行悟出了生死之道,继而驾起扁舟、穿越大海,远赴西牛贺洲拜师学艺。

孙悟空的精诚所至最终感动了菩提祖师。孙悟空刚走到三星洞门口,菩提祖师就派了道童前去开门。加上孙悟空屡屡打破菩提祖师的盘中暗谜,菩提祖师最终将长生术、变化术和飞行术倾囊相授。

当然,让孙悟空欣喜若狂的还有一件事,那就是菩提祖师给孙悟空取了一名字。原来菩提祖师结合孙悟空猢狲的身躯,将“狲”字去掉了反犬旁,得了一个“孙”姓。随后菩提祖师又将孙悟空归在了门下的“悟”字辈,还希望孙悟空能打破顽空,于是“孙悟空”三个字就此横空出世。

菩提老祖是谁(西游记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梦路生活号

孙悟空后来大闹天宫犯下了弥天大罪,继而被如来压在了五行山下。可天灾满足后,孙悟空皈依佛门、成了取经队伍中的一员。说来奇怪,为何孙悟空皈依之后,如来也不敢改动他的名字?

二、皈依

我们知道,修行之人在皈依之后都会取一个法号。好比猪八戒,他原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因为酒后调戏了嫦娥仙子,被玉帝贬下凡间堕落成妖。在皈依佛门之后,猪八戒被观音取了个法号唤作“悟能”。

再看沙僧,他前身乃玉帝身边的卷帘大将,只因失手打碎了琉璃盏,被玉帝贬在了流沙河忍冻挨饿。在成了取经队伍的一员之后,沙僧也有自己的法号,那就是“悟净”。

看到这是不是觉得纳闷?为何八戒、沙僧的法号都是“悟”字辈?原文是这么写的,观音对孙悟空说道:“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

观音的这番说辞很没有说服力。

首先,八戒、沙僧皈依在前,孙悟空皈依在后,但观音仍给八戒、沙僧取了个“悟”字辈的法号。到了孙悟空这里,观音却说孙悟空刚好也是悟字辈,天下间哪有这么凑巧之事?

其次,孙悟空被玉帝封为齐天大圣,他又偷吃蟠桃、金丹、挥舞金箍棒大闹天宫,早就轰动了三界。等于说“孙悟空”三字名动三界,观音岂会不知?可观音为何没有改动孙悟空的名字?

无独有偶,如来作为取经大业的总负责人,他似乎也默认了孙悟空没有改名这件事。

菩提老祖是谁(西游记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梦路生活号

有一种解读之法非常有趣,孙悟空的名字之所以连如来也不敢改,和菩提祖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看祖师的真身是谁?

三、真身

对于菩提祖师的真身,有的人认为是三清的太上老君,也有的人认为是灵山的如来佛祖,但笔者这一次却有一种新的观点:菩提祖师的真身正是灵山的观音菩萨。

首先,孙悟空当年在菩提祖师的寝室里练成大品天仙诀的时候,吴承恩是这么写的,悟空心灵福至,切切记了口诀,对祖师拜谢深恩,即出后门观看。但见东方天色微舒白,西路金光大显明。

菩提老祖是谁(西游记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梦路生活号

一个“西路金光大显明”暗示得很明显了,“西路”象征西天取经之路,而“金光”象征孙悟空成佛,这证明菩提祖师和佛门有关。

其次,菩提祖师曾说过,他门下共有十二字,分别是: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

眼尖的读者会发现,菩提祖师的第六代弟子正是“如”字辈,而孙悟空的“悟”字辈则排在了第十代,也就是说,如来是菩提祖师的第六代弟子,而孙悟空则是菩提祖师的第十代弟子。

这样一来,好像能解释如来在降服孙悟空的时候,为何耐人寻味了说了一句:趁早皈依,切莫胡说,否则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

有意思的是,在吴承恩的设定之下,观音不仅是天庭的五方五老,她还是西天灵山的七佛之师。

菩提老祖是谁(西游记菩提祖师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梦路生活号

七佛之师顾名思义,她可是如来佛的师父,这样一来,也恰好与菩提祖师的身份特征吻合。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如来降服孙悟空的时候,他的五行山无法彻底困住孙悟空。那时孙悟空被如来骗进手掌心之后,如来猛地将肉掌一翻,五根手指立时化作了五座联山,将孙悟空压了个措手不及。

然而孙悟空最后还是摇动了五行山,还从山下探出了双手和脑袋。但如来却用六字真言符咒彻底困了孙悟空500年之久。你可能不知道,六字真言符咒可不是如来的贴身之物,而是观音菩萨亲手打造的符咒。

这样看来,观音的法术尚在如来之上。

当然,将菩提祖师视为观音只是笔者的推测之一,关于菩提祖师的真身拥有多种解读之法,似乎每一种解读都说得通,这正是《西游记》让人回味无穷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