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方位定位为“上北下南”,所以我们习惯称呼北上抗日,郑和下西洋,清朝下南洋,当然这只是我们外地人的称呼,在闽粤当地人称之为“过番”。

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对东南亚一带的称呼,主要是指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广义上甚至当今的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附近的太平洋诸岛也可划分在内。

南洋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清末时期的南洋是哪里)-梦路生活号

南洋范围

时间定位在清朝和民国时期,主要有两段时期:

第一段:从1860年代至20世纪初,这段的大时代背景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段:从20世纪初到1950年代初,这段的大时代背景就是内战、抗日战争

南洋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清末时期的南洋是哪里)-梦路生活号

下南洋路线图

下南洋原因主要有二:1、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先是60年代太平天国、两广洪兵起义和广东土客大械斗之后,东南地区特别是福建、广东一带已是满目疮痍;再到20世纪前期,中国国内兵连祸结,战火不断,老百姓生计难以维持;

2、南洋当时正值被英国、荷兰殖民统治,先进的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而邻国巨大的人口优势则让他们两眼放光。为吸引华工,密集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如沙捞越州(马来西亚最大的州)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这样的政策加上国内动荡不安的局势以及民不聊生的状况,一大批人或携妻带子,或孤身一人,飘洋过海来求活。

3、补充一个原因,就是由于天然的地理优势,东南沿海有很多优良港口,而且与东南亚也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所以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下南洋也就顺理发生了。

闽越两地的人,在我们眼中,他们很有头脑,眼光,都是做生意,当老板。这是他们代代相传下来的,他们的先祖就善于团结,乐于分享(商业中的信息),特别善于抱团,这也导致他们去了一个地方,会很快适应并发展自己族内的亲戚,所以他们所到之地都能搞得风生水起。这点不佩服不行啊!

俗话说“海水到处,就有华人”。海外华人中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东南亚华人,目前比较认可的数字是3500万,80%分布在东南亚:其中印尼两亿人口,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新加坡五百万人,华人约占75%,也是唯一一个华人比例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南洋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清末时期的南洋是哪里)-梦路生活号

下南洋海船内

南洋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清末时期的南洋是哪里)-梦路生活号

中国华人占比

南洋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清末时期的南洋是哪里)-梦路生活号

东南亚华人占比

华人依靠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拼搏精神,在东南亚的莽莽丛林靠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勤勉最终成为东南亚富人的代名词。可贵的是这些华人不忘祖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截止1941年,华人捐款大约三十亿元,其中南洋华人占其中的三分之二。不仅捐款,他们还捐献物资,甚至亲自回国投身爱国运动当中。

闽南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他是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的创办者。

闽南人传奇黄奕住,从剃头匠一路逆袭,终成印尼糖业大王。

闽南大商贾马来西亚赌王林梧桐,在马来独立后获得了全国唯一一张赌场牌照。

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就是侨商陈启沅创办的。

中国第一家民族火柴厂——巧明火柴厂,由侨商卫省轩创设。

华人甚至在东南亚独立建国:马来吴氏王国、兰芳大统制共和国、纳土纳岛国、暹罗吞武里王朝、飞龙国、爪哇顺塔国等。

下南洋这场人口迁移最重大的意义就是改变了所在国的经济状况,对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成就了华人,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

总结:

纵观近代这几次人口迁移过程,无一不是充满了血泪辛酸。

首先是“违法”,当时国内国外各种禁令,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向外闯荡。

其次是旅途艰险,他们要跟恶劣的自然环境斗,还要跟土匪、官兵斗。下南洋那些人被当作猪一样关在船里,那么多人屎尿同屋,船被大海摇的晃晃荡荡…

再就是落地后的艰难,一是要克服水土不服,二是要搞定当地势力(新来的肯定会受到欺压排挤)。特别是下南洋的那群人,因为华人所到之处都发展得特别好,掌握了当地的经济主导权,所以一旦政局动荡,他们往往成为发泄不满的对象。

可是俗话说“身上若无千斤担,谁愿他乡万里行”?所以现在的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对我们的长辈祖宗,要充满尊敬与感恩,同时也要鼓舞自己能吃苦耐劳,继承并发扬祖辈流传下来的美好品德。

最后,感谢大家阅读这个系列的所有内容。接下来我还会继续写一些其他方面的内容,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