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国家最重大、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战争和祭祀这两件事。但是今天我们不谈祭祀,我们来好好地聊一聊战争这件事。

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在战争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后勤的储备。具体来说也就是粮食的储备。说到底,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人才、粮食以及武器装备的多少基本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但在人才、粮食和武器装备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应该算是军粮的储备了。有了粮食这场战争才有发动的可能,没有粮食这场战争根本无法进行,更无从提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论我国古代行军粮的演变)-梦路生活号

古代兵马战争

一、粟米称王

1.粟米自身的优越条件

说到军粮,我们就不得不提起粟米。粟米又称小米,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粮食品种。粟在我国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有种植。现已出土的甲骨文也证实了粟米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成功的被呈上了商朝人的餐桌,并成为他们的主食。

首先,从明确甲骨文记载的商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后期经济重心南移之前,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粟米因为其具有产量大,利于存放的特点,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国家认证的军粮。

另外,粟米能够成为军粮还受到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都处于北方的影响,军粮也更主要照顾到北方人的口味。并且此时的稻米主要生长于南方,产量较低、运输成本较高仅供贵族享用,普通的军士不够资格食用稻米,稻米也不足以作为军粮提供给普通士兵食用。

其次古代种田是要交税的,农民不论在哪个朝代都要交农税,区别只在于税收的高低。因为在北方地区粟米的大量种植,国家收粮食税时就会收到农民上缴的大量粟米作为农税填充国库,并充当军粮的储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论我国古代行军粮的演变)-梦路生活号

粟米

仅仅只是这样的表述好像还不够清晰,让我们来看一则史料,以此证明粟米到底为何能充当军粮。据史料记载,战国七雄中的魏国经历过一次变法——李悝变法。在农业上主张尽地利之教,并且制定了合理的税收。在什一税(缴纳亩产量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的条件下,5口之家耕耘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95石,余有45石,折合成现代计量单位,亩产约79.41斤,已达到建国时的60%,这在2000多年前可以算得上是非常高产了。

这样的高产量意味着农民可以在他们仅有的土地上得到更多的种植收获,交上足够的赋税,并且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开拓更多的荒地,得到更多的土地。也因此,农民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他们必须种植更多的粟米,得到更多的收获。这也间接导致了粟米成为军粮的首选。

2. 战马的需要

古代战争中主要有步兵和骑兵两大类,步兵主要是由普通士兵组成,骑兵则不只有人还有战马,粟米作为军粮不仅能填饱士兵的肚子,更多的还能作为战马的食物,以此来补充战马的营养,提升战马的战斗力。普通的士兵还可以将就着吃一些更粗糙的粮食,但战马是必须用精饲料喂养才能够有足够的战斗力的。粟米就是那时候的精饲料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论我国古代行军粮的演变)-梦路生活号

骑兵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从商朝到汉朝时期,部分粟米一直是作为战马的军粮而存在着,并且因为战马的食量远大于普通士兵,需要非常多的粟米来保证养活足够多的战马以供应战争的消耗。这也是粟米称王成为军粮首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汉武帝令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张骞给汉朝带回来了非常重要的、新的、可以充作战马口粮的牧草——紫花苜蓿。紫花苜蓿作为战马的牧草极大的减少了战马对粟米的依赖,大大缓解了军粮的压力,士兵们能吃到相较于之前更多的粮食。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二、稻麦反超

1. 稻麦种植面积增加

从商朝到唐朝前期,军队的主要军粮一直都是由粟米充当。但是随着唐朝中后期的经济重心的南移,小麦和稻米的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小麦的种植范围由东向西,向南迅速增长。稻米种植业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唐朝中后期采用了稻麦轮作一年两熟的方式使得粮食总产量大大增长,江南地区还采用了南方双季稻的稻米品种,农民一年的粮食总产量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同时更重要的是——曲辕犁的发明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增强,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民间对大米和小麦的接受度更高了,人们开发出来更多的烹饪方式。小麦和稻米也逐渐进入军粮的选择范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论我国古代行军粮的演变)-梦路生活号

曲辕犁

2、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人是有“粒食”的习惯的。先前小麦在北方的产量也很大,是仅次于粟米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原本也有机会成为军粮。但因为烹饪方式的错误,导致了小麦被埋没。先前人们总是习惯于用蒸煮的方式去烹饪,对于小麦也是如此。制作时并不去壳,就这样一颗颗的小麦煮熟再蒸着吃,称为“麦饭”。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其粗糙的程度,实在是难以下咽,没有多少人在有粟米的选择下愿意去吃“麦饭”。因此,小麦惜败于粟米并没能成为军粮。

到唐中后期人们的烹饪水平上升,学会了将小麦磨成粉做汤饼吃,美味程度大大提高,再加上日渐增长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小麦也就成功挤下粟米成为军粮的首选了。稻米的反超也是如此,大米是南方人的最爱,唐朝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南北方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大米的种植面积增加运输成本降低,再加上南方士兵的饮食习惯导致了稻米与小麦一起成功登顶,成为军粮的首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论我国古代行军粮的演变)-梦路生活号

稻田大面积种植

三、辅食稀少

1、肉酱

这里的辅食指的是军粮中区别于主食的那一部分,主要是各种酱和肉之类的,连蔬菜都很稀少,但也算在其内。古代的军队之中很少有提供给普通士兵的酱料。基本上普通士兵只有主食,处于能吃饱的状态。但具体的更好的辅食都与他们无关,仅供将军贵族阶层食用。只有在大战前后普通士兵才有机会吃到肉和菜。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的酱一般都是肉酱,将新鲜的肉进行处理发酵之后制成的酱。这些酱大多是靠非常多的盐来腌制保鲜,不令其腐败变质。因为使用了大量的盐也使得这些肉酱非常贵重,一般的士兵吃不起,只有少数高层有权食用。并且这种肉酱还有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在高温下很容易腐败变质发出浓烈的臭气。秦朝时期军队食用的就是这种肉酱,在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就曾秘不发丧,用这种腐败变质的肉酱发出的气味来掩盖秦始皇已死的事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论我国古代行军粮的演变)-梦路生活号

丞相李斯(剧照)

2、豆酱

豆酱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带回来的大豆所制作。相对于之前秦朝的肉酱,汉朝制作的豆酱更为便宜,原材料由鲜肉变为了大豆。发酵更为彻底,更不易变质腐坏,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和喜爱。

西汉元帝时代的史游在《急就篇》中记载:“芜荑盐豉醯酢酱”。唐·颜氏注:“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以肉曰醢,以骨为肉,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从古人的记载和注解中可以看出,豆酱是以大豆和面粉为原料酿造而成。美味至极,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一直到今天,大豆所制作的豆瓣酱仍然受到我们的欢迎和喜爱,在中国人的餐桌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肉酱也有了新的发展。将已经是中国食物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不再仅仅局限于军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什么意思(论我国古代行军粮的演变)-梦路生活号

豆酱

四、总结

中国古代行军粮的种类变化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是从商朝到唐前期,这是粟米的天下。因为粟米产量大,利于存放,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也居于北方,农民种植范围广。导致了军粮以粟米为主,辅以其他杂粮。第二是从唐中后期开始,到清朝末期。随着烹饪技术的提升,军粮的种类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唐朝经济中心南移以后,经济文化交流广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提高了生产力。一年两熟的轮作制度和曲辕犁的创造,也使得唐朝农业亩产得到显著增长。小麦和稻米的种植面积大大增加,总产量提高。小麦和大米因此取代了粟米的地位,成为军粮中的主要部分。军粮中不仅有主食,粟米,稻米和小麦,另外也有酱的补充。只是这些酱料通常只为上层高级将领食用,普通士卒无法享用。能吃饱就是他们最大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漫话中国古代军粮 》赵旭

2、《左传·成公十三年》

3、《急就篇》史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