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出了三位比较有名的神医:华佗、张仲景与董奉,他们被并称为“建安三神医”。三人中华佗的医术最好,在《三国演义》这部巨著里,华佗出尽了风头,而张仲景却连露面的机会都没有呢?而且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代名医,他在《三国志》和《后汉书》并无传记,也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而与他同时代的名医华佗则有较长篇幅的专传。实际上,在宋以前,尽管有张仲景的一些事迹和著作流传,但影响不广,而且也没有叫《伤寒论》或《伤寒杂病论》的著作。那么为何张仲景却被奉为“医圣”呢?张仲景“医圣”地位是如何形成的呢?

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是谁(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梦路生活号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汉灵帝时期,张仲景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建安年间,他被任命为长沙太守。为官期间,他时刻不忘治病救人。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只是为百姓看病。时间久了,这便形成惯例。每逢初一、十五,衙门前就聚集了来自各地的百姓,前来看病。因此为纪念张仲景,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或店里给人看病的医生统称为“坐堂医生”。后来,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巨著。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的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辩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将病理研究和经验用方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演变成现在就是靠“望、闻、问、切”把病症诊断清楚,再按照行医经验对症下药。用中医的行话说就是“辨证论治”。

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是谁(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梦路生活号

可能有人说,中医本来就是这样的啊。但是不好意思,在张仲景之前,人们真的没有这么做过。《伤寒杂病论》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诊明确,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可以说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名医华佗读了这些本书后,啧啧赞叹说,“此真活人书也”,喻嘉言高度赞扬张仲景的《伤寒论》说,“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完整流传下来。

到了西晋的时候,太医令王叔和搜寻古代医书的时候发现了《伤寒杂病论》的残卷,里边只有伤寒部分。于是,他把这些残卷整理成一本书,叫《伤寒论》。也就是从这个时候,世人才开始认识了张仲景。

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是谁(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梦路生活号

到了宋代的时候,目录学家王洙和医学家林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记录有《伤寒杂病论》的残简,上面只记载了关于杂病的部分。于是他们把这些竹简整理成一本书,叫《金匮要略》。

随着《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陆续出现,引发了历朝历代研究这两部书的热潮,张仲景也因此被后世人所尊崇。南宋的医学家许叔微甚至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说:“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经也”,可见当时医生对张仲景的推崇之高。稍后金朝名医成无己在成书于1156年的《伤寒明理论》中说:“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实乃大圣之所作也。”隐涵之意即张仲景是大圣。

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在其名著《素问玄机原病式》的序言直接称呼仲景为亚圣:“夫三坟之书者,大圣人之教也。……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刘完素这里所言,似乎还不是说他乃医中亚圣,而是他特别推崇仲景之书,乃医家经典,医家虽无法与儒家至圣等量齐观,但亦可权称为亚圣。

历史上被称为医圣的是谁(张仲景成为医圣的原因)-梦路生活号

到了明朝万历年间,研究张仲景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觉得能写下如此巨著的张仲景应该在历史上占据很高的地位。但是历史上类似于扁鹊、华佗等人都被称为了“神医”,而张仲景的贡献在他们之上,于是,他们为张仲景取了一个比神医更崇高的称号—“医圣”。

张仲景的低调导致他在那个时代的史书中没有占据一席之地,但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在被后人逐渐挖掘的过程中却闪烁出耀世的光芒,尤其是他创建的“辨证论治”原则,更是为后世中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