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王昌龄,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还是那句让人热血沸腾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是那句豪情万丈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字少伯,其诗以七绝见长,故被后人称作“七绝圣手”,尤以边塞诗最为出名。

唐开元十二年,即公元724年,27岁的王昌龄过阳关,出玉门,远赴西域边关。边塞的大漠风光,雄伟的城关,让王昌龄感慨万千,他不禁想起了秦汉时期曾经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守卫边关的将士们,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他们其中后来又有多少人平安归来了呢?

感慨之际,一首边塞诗油然而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二首.其一》

七圣绝手是指哪位诗人(王昌龄简介)-梦路生活号

虽然王朝更替,对手也从匈奴变成了突厥,但守卫边关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命运却始终没有改变,这也是古代农耕文明在与游牧文明交流碰撞中始终无法摆脱的命运。

在这段时期王昌龄还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其五》

唐开元十五年,王昌龄结束了边塞生活,回到了中原,考取了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来又以博学宏词登科,迁汜水县尉,又迁江宁丞(今南京)。期间他的好友辛渐要从江宁离开到洛阳,不舍好友离开的王昌龄,在头天晚上芙蓉楼为好友饯行,次日清晨送别时,写下了这首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七圣绝手是指哪位诗人(王昌龄简介)-梦路生活号

芙蓉楼位于今天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的楚山。第二天清晨,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联想的,然而王昌龄没有将离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而是凝注在了楚山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江宁的他,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据《唐才子传》和《河岳英灵集》载,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很恶劣。诗人在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令人惋惜的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以诗明志的诗人,在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妒所杀害,终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