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市杨桥西路与江滨西大道的交叉口,金牛山公园的对面,一座高3.8米、造型奇特的雕塑默然伫立,雕像左手向上托起,右手执锄头,头顶上是一株榕树的造型。雕塑上的这位名人,便是宋代福州太守张伯玉,公元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张伯玉在晚年移知福州,主政这一方水土,从此与福州结缘,福州别称“榕城”的由来与他有着深厚的渊源。

榕城指的是哪个城市,福州别称“榕城”的由来-梦路生活号

 

62岁的张伯玉自越州知府任上移知福州。在福州,张伯玉干了一件大事,改变了这座城市的走向,也让他青史留名。

当时福州城内居民饱受旱涝之苦,再加上南方夏季炎热,很多百姓因此患病。张伯玉经过仔细考察,“令通衢编户浚沟六尺,外植榕为樾,岁暮不凋”。这项“编户植榕”的政策,效果非常明显,由于大力植榕,以至于福州“熙宁以来,绿荫满城,行者暑不张盖”。

榕城指的是哪个城市,福州别称“榕城”的由来-梦路生活号

不过,福州之所以得名“榕城”,却也并非张伯玉一人的功劳。唐宋时期,先后有多名福州的地方官员为“榕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张伯玉之前,闽王王审知筑夹城扩土地,为编户植榕奠定土地基础;北宋的蔡襄任职福州时,大力倡导水利,曾在官道上种植榕树。张伯玉移知福州时,各项条件基本成熟,编户植榕的推行也就显得顺理成章。

张伯玉在福州任太守,只有短短三年时间,且已过花甲之年。然而编户植榕的实施,却给后世留下了足以享用千年的财富,在福州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深刻的印记。

在张伯玉离任后,后任太守程师孟曾撰诗曰:“三楼相望枕城隅,临去犹栽木万株。试问国人来往处,不知曾忆使君无。”可见编户植榕的历史功绩,在其身后不远,便得到认可。

榕树一般要20年以上树龄才能成阴。作为地方官,已是老人的张伯玉要在任期内,给自己添上功绩,显然是不现实的(张伯玉1069年去世)。他只是觉得城市遍种榕树,可以抵御灾害,美化环境,阴泽后人,造福一方,就义无反顾地去做。

“中庭树老阅人多”,北宋已经远去近千年了,后人于树下歇息瞻仰时,自然会发思古之幽情。人们遥想当年植树人的艰辛,对张伯玉的记忆和怀念,不仅没有因时光流逝而淡忘,却是更加浓烈。一位古代的地方官有着为民情怀,终给后人留下了满城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