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门四学士分别是谁(苏门四学士简介)-梦路生活号

“苏门四学士”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的并称。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声誉很高,与他交游或受他指导的人很多,黄、秦、张、晁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和提携。在众多门生中苏轼最欣赏和重视这四人,最先将他们并提并加以宣传的就是苏轼本人。但“苏门四学士”这一称号只是表明这四位作家受过苏轼的指导和影响,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统称为一个文学流派。实际上四人受苏轼影响的程度各有差别,文学见解和作品风格也各不相同,例如,黄庭坚的诗自创流派;秦观以词著称,但风格与苏轼不同,以婉约纤丽为主。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因不拥护新政而受到排挤,多次贬官,仕途坎坷。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首,政治态度与苏轼相近,不赞同王安石变法,但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为人很有操守。黄庭坚的诗具有超迈的见识和襟怀,在当时很受赞誉,与苏轼并称“苏黄”。写景、遣怀、赠答、题画等抒情诗最能体现他的匠心和个性。如《题竹石牧牛》,命题新颖,笔力奇崛;《登快阁》抒写洒脱襟怀;《清明》寄托人生的感慨等,意境幽远,情趣浓厚,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历来深受赞赏的佳作。他关心现实,《流民叹》、《上大蒙笼》、《劳坑入前城》等,真切地描写了民间疾苦。他慨叹“民病我亦病”,表达了“不以民为梯,仰俯无所怍”的爱民思想。黄庭坚有“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的名言,注重作品的独创性,本着“无一字无来处”的严谨态度,并且胸襟旷达,学识渊博,在诗歌创作上能独立门户,成为江西诗派的重要创始人。但过分讲求出处和点化前人佳句的倾向对黄庭坚的创作有不良影响。黄庭坚有《豫章先生文集》、《山谷全集》等。他还擅长行书和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邗沟居士,人称淮海先生。江苏高邮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任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由于朝廷党争,多次受牵连被贬。秦观是“四学士”中最受苏轼器重的,诗、词、文都很出色,词的成就最高,被视为北宋词坛一流的婉约派作家。秦观的词以描写男女恋情和哀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为主,善于把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同个人的坎坷际遇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手法含蓄,语言淡雅,形象新颖鲜明,具有浓重的抒情感伤色彩。《望海潮·梅英疏淡》、《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等名作都辞情相称,秀丽含蓄。也有少数词较为开朗,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境界就很豁达。他的诗精致细密,隽秀含蓄,但缺少气魄。总体上看,秦观作品的不足之处在于题材较狭窄,风格较柔弱。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淮海集》等。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进士,任临淮主簿、寿安尉等。张耒13岁能写作,游学于陈州,受苏辙重视,从学于苏轼。张耒以诗歌成就最高,作品多写田野风光、稼穑艰难和民众疾苦。如《田家》、《海州道中》,歌咏乡土风物和农夫苦乐;《悯农》、《劳歌》、《大雪歌》则对农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他诗风平易、流丽、通畅,有白居易的风范,尤其是写景抒怀诗,真醇自然,清新可人。他开创了南宋诗人学习唐调的风气。但部分作品锤炼不够,比较粗糙。他的文章渊源于三苏,文理并重、平易自然,苏轼称赞他的文章“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答张文潜书》)。他的主要作品集有《柯山集》、《拾遗》等。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晁补之早年就深受苏轼嘉许,赞叹他的文章“博辩俊伟,绝人远甚”(《晁君成诗集引》)。他散文成就最高,风格温润典雅,豪迈流畅,张耒曾称赞“晁论峥嵘走珠玉”。他的散文《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夹叙夹议,都可以看出苏轼的影响。他的词风格与苏轼相近,写景咏物之外,还多写贬谪生涯和田园风光,有的词风格雄峻,气势不亚于苏轼,如《摸鱼儿》“买陂塘旋栽杨柳”、《水龙吟》“问春何苦匆匆”等,词气慷慨,势如游龙。他的主要作品集有《鸡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