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以前商纣王时期,在今唐山地区建有孤竹国,国君是商朝王族旁支,最早是以王族公子的身份被分封在孤竹,从而建立了孤竹国(孤竹国是今冀东地区与令支国,今河北迁安市、迁西县青龙县、宽城县大部等地并列的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之一,从立国到灭亡存在940多年)。

伯夷叔齐的故事简介(伯夷叔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梦路生活号

当时孤竹的国君名叫亚微,他有三个儿子: 长子伯夷,次子亚凭,三子叔齐 。其中三子叔齐最得国君宠爱,国君有意立叔齐为嗣子,想要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他。孤竹君死后,叔齐认为该长子继承王位,让位于伯夷,伯夷以应遵父命为由,伯夷和叔齐两人都为了谦让对方双双离开了孤竹国,大家没有办法只能推举次子亚凭为国君。

伯夷叔齐的故事简介(伯夷叔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梦路生活号

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侯姬昌(周文王)领导下的周国很安定,各方面发展都很好,很适合老年人居住,两人就结伴一路往西奔向周国,可还没等他们到达那里,姬昌已经死了,而且刚好碰到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 把他父亲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正要往东方去奔袭残暴的商纣王。他们拦着周武王的马头,扣住他的马缰绳说:“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试图阻止周武王。武王克商后,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遁于首阳山,采集野菜(采薇)而食之,饿死于首阳山。

伯夷叔齐的故事简介(伯夷叔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梦路生活号

对伯夷和叔齐的行为,孔子肯定他们“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到战国时,《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著述中也都很推崇伯夷叔齐。《史记》特为他们立传,且放在列传之首。唐代韩愈《伯夷颂》对伯夷颂扬备重,认为伯夷德行比光明日月还亮,比雄峻泰山还高,宽广的天地都不能包容他们的美德。

中国在历史上,伯夷、叔齐一直作为高风亮节的典范而流芳百世。他们谦恭礼让的美德,是对对方的一种信任和尊敬,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生的道路上,心有多宽,路就有多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