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炎又称流行性腮腺炎,中医名为“痄腮”,是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其临床主要特征。好发于冬春两季,以儿童患病居多,重者可发生脑膜炎、睾丸炎等合并症。中医认为本病系由风瘟疫毒从口鼻而入,壅塞少阳经络,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致。
症 状
潜伏期为 8~30 天,多为 14~21 天。前驱期见低热、食欲下降、乏力和头痛。多数患者无明显前驱期症状而以腮腺肿痛起病。通常先一侧腮腺肿大,继而累及对侧。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发展,边界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轻度触痛,张口咀嚼及吃酸性食物时疼痛更甚。局部皮肤紧张,表面发热,但无颜色变化及化脓。腮腺管口(位于上颌第二臼齿对面颊粘膜上)在病初常出现红肿。腮腺肿胀于 2~3 天达到高峰,持续 4~5 天后逐渐消退。起病较急,可有高热,伴畏寒、头痛和全身不适。在腮腺肿胀时颌下腺及舌下腺亦可被累及。不典型病例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以单纯脑膜炎、脑炎、睾丸炎或颌下腺炎为表现。
病 因
流行性腮腺炎发生的原因为感受腮腺炎时邪所致。在气候变化,腮腺炎流行期间易被传染。当小儿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时邪乘虚侵入致成痄腮。
流行性腮腺炎的主要病机为邪毒壅阻足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疮疡经验全书•痄腮毒》记述:“此毒受在牙根耳聤,通过肝肾气血不流,壅滞颊腮,此是风毒症。”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病机特点。
一、邪犯少阳
时邪病毒从口鼻而入,侵犯足少阳胆经。胆经起于眼外眦,经耳前耳后下行于身之两侧,终止于两足第四趾端。邪毒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凝滞于耳下腮部,则致腮部肿胀疼痛;邪毒郁于肌表,则致发热恶寒;邪毒郁阻经脉,关节不利,则致咀嚼不便;邪毒上扰清阳,则头痛;邪毒内扰脾胃,则纳少、恶心、呕吐。
二、热毒壅盛
时邪病毒壅盛于少阳经脉,循经上攻腮颊,气血凝滞不通,则致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不便;热毒炽盛,则高热不退;邪热扰心,则烦躁不安;热毒内扰脾胃,则致纳少、呕吐;热邪伤津,则致口渴欲饮、尿少而黄。
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热毒炽盛者,邪盛正衰,邪陷厥阴,扰动肝风,蒙蔽心包,可见高热、抽搐、昏迷等症状,此为邪陷心肝之变证。足厥阴肝经循少腹络阴器,邪毒内传,引睾窜腹,可见睾丸肿胀、疼痛,或少腹疼痛等症,此为毒窜睾腹之变证。肝经热毒壅滞乘脾,还可出现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